《社会主义发展史》教学大纲
(供全校本科各专业使用)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旨在通过向学生重点讲授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制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的过去和现在,吸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大学生重点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了解世界和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探索和实践,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造和伟大实践。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学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置于社会主义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正确看待历史遗产,在总结和借鉴正反两方面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有助于大学生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界线,提高大学生的鉴别、分析和批判能力。
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坚持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成绩评定方式:总成绩构成:期末考试占100%。
4.本课程选用教材:《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本书编写组,人民出版社,2021年修订版。
三、课程基本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16学时,均为理论学时,分六个专题。
专题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学时)
1.教学目标:了解早期工人运动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全面了解16世纪、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重点了解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2.教学重难点(1)重点:早期工人运动出现和发展。(2)难点: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教学内容(1)无产阶级的出现与16—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2)19世纪初期的无产阶级运动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4.教学方法(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内容。(2)研讨法:设置问题,分小组讨论。
5.教学评价(1)完成“我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解”小论文。(2)梳理和归纳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文献。
专题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学时)
1.教学目标: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活动及世界观和立场的转变,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难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
3.教学内容(1)资本主义矛盾的凸显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3)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活动及世界观和立场的转变。(4)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5)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传播
4.教学方法(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内容。(2)研讨法:设置问题,分小组讨论。
5.教学评价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是什么?(2)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发表的历史意义?
专题三: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2学时)
1.教学目标: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了解俄国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过程,了解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历史意义。(2)难点:列宁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3.教学内容(1)布尔什维克党的创立与列宁主义的诞生。(2)俄国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3)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4.教学方法(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内容。(2)研讨法:设置问题,分小组讨论。
5.教学评价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专题四: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4学时)
1.教学目标: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模式的形成过程,了解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改革探索,了解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2.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原因、内容及其特点。
3.教学内容(1)联共(布)党内关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3)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模式的形成。(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5)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4.教学方法(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内容。(2)研讨法:设置问题,分小组讨论。
5.教学评价回答下列问题:(1)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分别是什么?(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完成一个报告:对苏东剧变进行案例分析,并形成小论文。
专题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实践(4学时)
1.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与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了解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与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发展的历程。
2.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2)难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3.教学内容(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3)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胜利。(4)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5)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4.教学方法(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内容。(2)研讨法:设置问题,分小组讨论。
5.教学评价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伟大意义是什么?(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专题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造(2学时)
1.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形成的过程,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3.教学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推进。(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拓展。(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教学方法(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内容。(2)研讨法:设置问题,分小组讨论。
5.教学评价回答下列问题:(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